凤阳花鼓又称“花鼓”“花鼓小锣”等,是集说唱、歌舞、演奏为一体的民间艺术,产生在凤阳县燃灯、小溪河等乡镇一带。
明朝初期,凤阳的移民出门卖艺时,用一鼓一锣,走唱四方,使凤阳花鼓流传到大江南北。清乾隆年间《霓裳续谱》一书就收录了《花鼓献瑞》《鼓乐呈祥》等凤阳花鼓节目,使凤阳花鼓这一民间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,成为凤阳花鼓历史上最早的辉煌成就。
1935年,随着中国电影《大路》上映,《新凤阳歌》传到了美国。1955年,凤阳花鼓进入北京怀仁堂演出,这是凤阳花鼓继乾隆年间进入宫廷演出后的又一个辉煌成就。
凤阳花鼓丰富的艺术元素在流传过程中,催化和影响了许多艺术门类的发展,参加国内重大艺术活动屡获大奖。
2006年,凤阳花鼓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