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曲始于清朝末年,发源于来安县大英乡和文山乡一带,流行于苏皖两省的来安、六合、江浦、南京等地,因为有百种曲调,故被称为百曲。
白曲的唱词结构是“七字句”“十字句”,是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格律。白曲说白是韵白体,唱的是民间小调。白曲表演诙谐幽默,方言俚语,插科打诨,趣味性强,人称“白曲无正可,热闹以为珍”。
来安县最早的白曲班社有大英高家班社,文山的杜家班社,半塔的盛家班社。20世纪30年代,来安县成立了大英白曲班社。白曲的表演形式由单人独唱、坐唱、表演唱发展到与歌舞、船灯、高跷结合在一起表演,形成“两朵花儿一起开,文唱舞玩两相宜”的表演形式。
白曲的伴奏起初使用瓷碟、简板等打击乐器,后又增加管弦乐器。它的基本调式有《鲜花调》《虞美人》《剪剪花》《淮调》《川心子调》等,后经过历代艺人的创作改编,有“大曲二十四,小曲七十六”的说法,十分丰富。
2008年,白曲被确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