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秋医学诊疗方法源于设置千秋县而得名。《唐会要'卷四十九'病坊》记载:唐在各州郡设立「悲田坊」和「养病坊」,前者为佛教徒私人组织,后者为政府设立,专门收治穷苦病患。
据历代《天长县志》《天长市志》和有关史料记载,天长从元代至今涌现出一百多位名中医。天长曾向安徽中医学院(现安徽中医药大学)输送周楣生、周夕林、杨雨初、范佩之、张道元五位中医大家,其传授弟子遍布全国各地。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全国名老中医、我国著名中医学家、中国当代炙学泰斗周楣声;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全国名老中医、中国《金匮》研究专家、中医内伤诊疗专家周夕林;全国著名老中医、胃病专家何镔。
千秋医学诊疗思想崇尚道家“自然无为”和儒家“中庸之道”,在继承中国传统中医“四诊疗法”和“辨证论治”基础上,创立了医道五诀、用药八法等辨证疗法和临床“六要之说”为一体独特的诊疗方法。
千秋医学诊疗方法主要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,即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,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的有机结合,以儒通医与道佛融合的有机结合,中医科学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。
2016年,千秋医学诊疗方法被确定为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