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星赶月最初名为打场灯和球子灯。清道光年间,明光市津里街几位文人,根据二十八星宿夜保刘秀下南阳的民间传说,运用打场灯及其技巧,编排成有故事情节的民间舞蹈。
流星赶月固定为14个人表演,每人手持长柄的两端装有两个可以转动的空心花球,寓意为二十八星宿。可以在广场上表演,也可以在舞台上表演,晚上表演时,在空心花球中装上灯具,闪亮的花球上下翻飞,场面壮观,十分好看。
1988年,流星赶月被文化部收录进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》之中。
2012年,流星赶月被确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