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阳淮河大鼓的前身为淮北大鼓,流行于凤阳、怀远、嘉山等地一带。清代末,淮北大鼓流入凤阳,当地民间艺人就在鼓楼等街巷摆摊说唱,较有名气的艺人是胡永亮。
民国期间有鼓书艺人赵斜子、顾庆芳、傅青云等在府城镇、临淮镇摆摊说唱《薛仁贵征东》《薛丁山征西》《罗通扫北》等书目。后五河县艺人李金山、怀远县艺人陆焕丰等先后落户凤阳,收徒传艺,说唱大鼓。五十年代,老艺人陆焕丰收凤阳县宫集乡鼓书艺人孙多秀为徒,在淮北大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,在唱腔上吸收泗州戏的停腔过板和花腔,以及凤阳花鼓戏的“羊子腔”“翻十字”和民歌《说凤阳》中的垛子连环句,丰富了大鼓艺术的表现形式,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流派。
2021年,凤阳淮河大鼓被确定为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