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鼓灯是流行于凤阳、怀远、凤台等地的民间舞蹈,它和风阳花鼓、凤阳花鼓戏一起被称为“凤阳三花”。
花鼓灯集杂技、舞蹈、武术、戏剧于一体,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。花鼓灯女演员称兰花,手绢、扇子是其表演道具,男演员有伞把子、鼓架子之分。
花鼓灯演出层次分明,有开场、上盘鼓、中盘鼓、地盘鼓、对唱、后场小戏等部分。花鼓灯表演主要是舞蹈,有大花场、小花场、盘鼓多种。大花场是集体情绪舞,演员较多,气氛热烈。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的双人舞或三人舞,表演有人、故事情节,主要剧目有《抢板凳》《抢扇子》《抢手帕》《送郎》《四老爷坐轿》等,生动活泼,风趣幽默,是花鼓灯舞蹈的精华所在。盘鼓则是舞蹈、武术、技巧相结合的表演,具有造型艺术特征。花鼓灯中的灯歌,曲调优美朴实,生活情趣浓厚,具有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。花鼓灯灯歌是沿淮地区人民的口头创作,世代传承。灯歌内容丰富,表现风格不一,有的抒情,有的叙事,有的热情奔放,有的柔美清丽。旧社会花鼓灯老艺人大多有望风采柳的本领,即见啥唱啥,深受群众欢迎。花鼓灯演出的最后部分是演唱凤阳花鼓戏,又称卫调,多为生活小戏,如《打干棒》《喝面叶》等,与泗州戏一些剧目相同。当前,花鼓灯演出主要是舞蹈部分,后场小戏已不存在。
花鼓灯舞蹈动作丰富多彩,是我国汉族民间舞蹈的重要基础,主要有“风摆柳”“斜塔”“老鸹打旋涡”“闪步”“三回头”“小二姐踢球”“野鸡溜子”“簸簸箕”“燕子出水”“摘仙桃”等。
2011年,花鼓灯被确定为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