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淮领袖,醉美滁州,一码游滁州欢迎您!

旅游导航
首页  >  非遗  >  滁州非遗  >  凤阳县非遗  >  凤阳花鼓戏(卫调花鼓)

凤阳花鼓戏(卫调花鼓)

优惠价: 优惠价:电询
销量:0| 0条点评
产品类型:
是否可退:
不可退
立即预订
  • 付款方式:

产品详情 客户评价 我要咨询 立即预订
产品详情

         清代中叶,凤阳县长淮卫一带的山歌、号子在传唱中逐步形成的曲调,被称之为卫调,常在花鼓灯文场中演唱。后来该曲调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元素,唱腔日益丰富,于光绪年间(1875-1908年)从花鼓灯文场中脱离出来,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凤阳花鼓戏,与凤阳花鼓、花鼓灯统称“凤阳三花”。凤阳花鼓戏主要流行于凤阳、蚌埠、五河、明光、怀远、灵璧等淮河中游一带。
        凤阳花鼓戏的角色主要分为里角(女角)、外角(男角)两大类,和其他剧种一样生、旦、净、丑、末行当俱全,其中所有女角均由男演员反串,俗称“包头”。
        凤阳花鼓戏的唱腔系板腔体,说唱音乐性强,但曲调词格不够严密。它的基本唱腔有男腔、女腔、哭皮腔,板式分吟腔、起板、数板、五字紧、慢赶牛、十字韵、流水等。凤阳花鼓戏的唱腔因不同的唱调结构及不同速度而有不同的命名,主要句式有12句、8句,用打击乐器伴奏。
        凤阳花鼓戏传统剧目主要有:《观灯》《点兵》《赵美蓉观灯》《吴汉杀妻》《东回龙》《西回龙》《大隔帘》《小隔帘》等70多个。
        新中国成立初期,南乡戏班的知名演员刘金荣在本村传授凤阳花鼓戏艺术,并破除女角由男子反串的习俗,培养了凤阳花鼓戏历史上第一个女演员张传英,对凤阳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。不久之后,成立了凤阳县花鼓戏剧团,使凤阳花鼓戏正式走上舞台。1960年2月,凤阳县花鼓戏剧团赴蚌埠为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表演花鼓戏《全家乐》,受到了高度赞扬。
        凤阳花鼓戏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风格,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,现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。

客户点评
回程归来发表点评即可获赠积分,
获得的积分可在下次消费时抵用部分现金。
我要评论
我要咨询
提交 验证码: 昵称: 手机号码:
大家都在问